Author: Editorial Board
《华人心理师》杂志志愿者团队成员
(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校稿组:金勍,李若楠,李梓彤,徐梦飞,王艺霏,薛文杰 研究速递组:陈露,程燕敏,胡一璇,李蔼瑜,李佳楠,李宣霖,吕相曦,宋祉丛,延景彧 读者反馈组:金勍,李若楠,王艺霏,薛文杰 成员简介 陈露,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正在申请美国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硕士项目,曾实习于天津市安定医院重症病房,国家电网EAP部门。本科期间在南开大学临床心理学实验室担任助研。咨询理论取向:心理动力,ACT接纳承诺 程燕敏,政治大学(台北)临床心理学硕士,武汉大学心理学学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卫生部中级心理治疗师。现个人执业,潮汐心理联合创始人,赛合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线上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师。曾就职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咨询理论取向: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整合。 胡一璇,美国西东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正在申请美国咨询心理学博士项目。 金勍,壹心理·咨询师研修班朝阳计划二期,任学习小组领头人,荣获最佳团魂奖、特别贡献奖;注重心理科普推广,致力心理咨询实践、去神秘化、回归生活本真。早年服务于霍尼韦尔(honeywell)、泰科(Tyco)等五百强企业,从事生产、供应链、市场营销等管理工作。人生前半程探索“外部世界”,人生后半程内观“心理世界”。咨询风格:结构灵活,涵容稳定,思维开阔。流派取向:ACT接纳承诺,焦点解决。 李蔼瑜,现就职于新加坡陈笃生医院高级医务社工,主要负责重症创伤、危机干预、临终关怀、器官移植及居家呼吸支持相关个案和团体治疗。主持并参与多项高危重病患及其家庭看护者生活质量、死亡质量相关的研究课题。香港大学临床社工硕士,香港和新加坡注册社工。关注方向:危机干预、临终关怀、家庭及团体治疗。 李佳楠 李若楠,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应用心理学在读本科生。关注方向:音乐治疗。 李宣霖,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学士,复旦大学高级心理辅导师项目毕业。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内容创作者。泛心理类中文播客《What Do You Mean》主理人,主播。曾实习于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精神科,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擅长咨询方向:关系议题,个人成长,原生家庭,创伤。咨询理论取向:ACT接纳与承诺疗法,存在主义,整合。 吕相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本科生,已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曾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担任电话咨询员。当前较熟练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短期焦点解决。 李梓彤,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社工硕士,纽约市注册社工注册中(pending)。现就职于纽约社区心理咨询&药物(Community Counseling & Medication)担任双语心理咨询师 。 […]
《华人心理师》编辑部成员
(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总编:罗厚员 运营组:黄任忆,冀嘉嘉,孟斯,潘煜,王铮铮 宣传组:陈航伊,丁凡,冀嘉嘉,王铮铮,徐清扬 志愿者协调组:杜睿,黄任忆,潘煜,冉桐瑶,徐舸,徐清扬 书籍推荐组:曹慧,潘煜,青于蓝,谢驰 编委会: 陈纯,程菲,曹慧,陈航伊,程维晔,戴斌,丁凡,杜睿,黄任忆,洪玥,冀嘉嘉,林钗华,罗厚员,孟斯,潘煜,青于兰,冉桐瑶,吴今,吴胜天,王铮铮,谢驰,谢东,徐舸,徐清扬,张博涵,朱培涛,钟杰,周翔。 成员简介: 陈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美国国家认证学校心理学家(NCSP)。202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临床咨询学校心理学,硕士毕业于范德堡大学临床心理测评,本科毕业于匹兹堡大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机与韧性,例如社会情感能力、青少年网络成瘾。工作之余,在为中国学校心理老师提供临床督导。 程菲,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本硕连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香港心理学会会员。中美精神分析联盟督导培训毕业、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办的第三期高级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培训毕业。曾任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学术委员会秘书。2008 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目前在深圳香港双城执业,提供成人个体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和父母会谈、以及督导。 曹慧,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博士,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专业硕士副导师(2021年-2026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咨询流派为接纳承诺疗法。主要工作对象为青少年、大学生及其家庭和学校。 陈航伊,美国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咨询心理学博士,纽约州持照临床社工。目前博士后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咨询中心。曾在哈佛医学院、纽约VA及多所综合型医院接受临床培训。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取向为整合式,侧重于精神动力、人际理论、创伤治疗、多元文化等方向。 程维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心理学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在高校、中小学、医院以及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均有心理相关实践经验,参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朋辈咨询、心理热线等。目前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咨询取向为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与人本主义的整合。 戴斌,女, 美国佐治亚州从业学校心理学家,美国国家认证学校心理学家(NCSP)。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进入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研究生院学习心理学,曾在选择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专业间举棋不定,最后倒戈学校心理学并取得了学校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福和市独立学区(Fort Worth ISD)完成一年的学校心理学实习。工作经历包括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做过全职、半职、和合同学校心理学家。工作内容包括为3到21岁年龄段的各族裔学生提供特教评估,与其它专业人员一起参与学生个人教育计划(IEP)的制定,和提供学生咨询等。现任职于Stepping Stones […]
《华人心理师》| 志愿者招募公告
关于我们 《华人心理师》杂志(英文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以下称“杂志”。本杂志由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ACHPPI)主办,定位为全球华人一线心理健康行业实践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读物。杂志专注于讨论一线实践领域内的议题,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各类心理困扰和心理疗法的讨论,行业历史和现状思考,华人文化与心理咨询,各国行业伦理讨论,各国华人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执业环境,案例研究,案例咨商(consultation),行业政策讨论,心理健康行业的商业机会等。 本杂志不是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也不是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而是供实践者阅读的杂志(magazine)。我们希望看到和展现海内外一线实践者对各类从业议题的亲身感悟和思考,发起对话和讨论,以此促进实践者和行业的不断发展。本杂志的出版形式为免费的中文网络版。 关于ACHPPI: 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Helping Professionals and Psychologists – International, ACHPPI)是由多位心理助人领域的华人学者于2007年共同创建的非营利组织。我们希望能成为促进全球助人领域华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我们诚挚邀请您的加入! 官方网站:https://achppi.org/ 为什么加入我们?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但不限于专业学术文献检索和阅读、科普写作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你还将有机会参加杂志编辑部为本团队组织的专属培训或讲座。 背景提升:这段经历或许可以对你未来的升学和工作申请有所帮助;并且,工作表现优异者可获得核心编辑部老师的推荐信(需先经过志愿者团队推荐)。 […]
《华人心理师》| 如何公开讨论临床案例?
混合临床案例(Composite Clinical Case)的定义和优势 混合临床案例是将两个或者更多的案例中的临床信息混合在一起,作为单个案例呈现。一种理解混合案例的方式是,这是一个建立在与多个真实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上的虚构案例(constructed case)。正因为混合案例是从多个来访者的咨询经验和临床细节中虚构出来的单个案例,因此它可以避免获取知情同意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后果(比如作者无法完全预计到使用真实案例发表文章后遇到的问题,因此来访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知情同意)。除此之外,在案例写作中隐藏案例的身份信息或案例咨询细节的做法会带来两个问题:隐藏的太少或太多。当隐藏的太多后,它通常扭曲了真实的临床案例细节和咨询过程,那么还不如采用混合案例的方式。当采用混合案例的方式后,上述两个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混合案例与隐藏身份信息后的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后者来说,隐藏身份信息是用来保护个案的身份以及相关的具体临床细节。但是对于前者而言,它本身就是从多个案例中提取信息再进行虚构而来,因此不需要使用隐藏身份信息的方式。在混合案例写作中,临床信息的基础不是虚构的,只不过是来源于多个案例,而非单个案例。 混合临床案例撰写指南 对于有兴趣使用混合材料编写临床案例的临床工作者,有以下六个要点来帮助您撰写混合临床案例。本节中会详细论述每个要点,并演示如何将它们应用在混合临床案例的撰写中。我们以一个被强迫症状所困扰的案例为示范,使用以下要点来说明混合案例的撰写。 要点 一 选择所撰写案例的理论或临床聚焦点。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案例聚焦点决定了要选取哪些重要的临床要素。本文中所提混合案例的聚焦点在于描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负担和功能损害,以及人们为应对这种独特的焦虑障碍所耗费的时间。请记住,作者在撰写有关强迫症的临床案例时可以聚焦于许多其他方面,比如循证治疗策略、治疗效果、对家庭或职业的影响等。在该混合案例中,我们的聚焦点只是描述强迫症患者体会到的巨大症状负担和功能损害。 要点二 从您的临床案例库中,选择一些具体案例,这些案例需要包含与上一条要点中所提到的理论或临床聚焦点相关的信息。这些具体的案例可以被视为混合案例的组成部分,然后我们需要开始选择具体的混合案例组成部分。本文中混合案例的组成部分应来自于您过去和现在所有工作过的强迫症患者。鉴于此案例的聚焦点是描述强迫症患者日常生活的艰辛,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来访者,应该是每天都需要应对剧烈的强迫行为冲动或者不断重复强迫思维。假设,您已从您的临床案例库中选择以下三个案例作为该混合案例的来源。 <案例1>:乔治。乔治是一位 60 岁的白人男性律师,被囤积强迫症所困扰,这是一种更难治疗的强迫症。他的囤积行为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他的办公室目前已经几乎无法进人,因为地板上、书柜上、文件柜上、壁橱里,更不用说在他的办公桌和桌子上,都堆满了文件。当被问及整理办公室时,他坚称将来可能需要用到文件中的信息,所以他不能扔掉任何一张纸。乔治还同时出现了被害妄想症状,他认为如果他的同事或上司对他不利,他可能需要那些文件来保护自己。 <案例2>:琳达。琳达是一位 49 岁的非裔美国女性,目前是某零售公司的销售主管。她从教师行业跨行来从事设计行业的销售。她的强迫症状集中在打扫和整理物品上;尽管她穿着整齐,但她并没有强迫性地清洗身体。她会花好几个小时打扫她的公寓,尽管她非常热爱社交,但她无法忍受让任何人来家里做客。因为她不想别人把她家里弄乱或无意中移动了一些东西。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她会花很多时间来打扫和整理房子,必要时甚至会通宵达旦,目的就是为了让她的房子恢复到她的强迫症状让她觉得舒服的样子。琳达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她会打扫卧室的暖气片后面,然后她回到客厅后又开始打扫客厅的暖气片后面。即使她刚刚打扫过那个地方,她也会怀疑她是不是真的打扫干净了,于是她只能又做一遍,只是为了确定她真的打扫干净了。琳达被这种强迫症状折腾的精疲力竭,并且开始感到绝望,因为她知道这些强迫行为是不合理的。 <案例 3>:玛丽亚。玛丽亚是一位 43 岁的西班牙裔女性,她有一种强迫观念,认为她可能伤害了某人。尤其是当她在开车时,她对自己在开车时撞伤了人的执念几乎一直存在,尤其当她处于压力之下或试图准时到达工作单位时,这种想法最为强烈。玛丽亚会认为她在开车时撞到了某人,然后她会通过后视镜观察她刚刚开过的路。她通常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她又会绕回来重新开车经过一遍刚刚经过的路段,以确保她刚刚开车时没有撞到人。这是一种与认为自己开车撞了人的强迫观念相关的强迫行为。当她到达她认为自己撞到人的路段时,她会松一口气,因为她发现自己没有撞到人。但随后她又会有一个新的强迫观念,认为她在刚刚开车绕回来的路上,又撞到了另一个人。这种观念会迫使她重复这个过程很多次,直到她要么发现自己没有撞到人从而感到满意(一般而言肯定是没有撞到人的),要么直到她一边哭,一遍害怕和筋疲力尽地开车离开。在该症状的影响下,玛丽亚经常无法到达工作单位,她因此会打电话给她的秘书说她在居家办公。 […]
《华人心理师》| 征稿启事
我们是谁? 《华人心理师》杂志(英文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以下称“杂志”。 本杂志由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ACHPPI)主办,定位为全球华人一线心理健康行业实践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读物。杂志创办于2022年,专注于讨论一线实践领域内的议题,如心理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各类心理困扰和心理疗法的讨论,行业历史和现状思考,华人文化与心理咨询与测评,各国执业伦理讨论,各国华人心理师面临的执业环境,案例研究,案例咨商(consultation),行业政策讨论,心理健康行业的商业机会等。 本杂志不是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也不是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而是供实践者阅读的杂志(magazine)。我们希望看到和展现海内外一线实践者对各类从业议题的亲身感悟和思考,发起对话和讨论,以此促进实践者和行业的不断发展。 出版形式 中文网络版,免费。 《华人心理师》杂志接收投稿板块如下: 主题文章:围绕某一主题,每期发表3-5篇文章,每篇字数5000字以内。第一期的主题为“疫情时代的心理援助”,内容包括疫情时代的心理援助方式和实践者的自我关怀。 执业伦理&行业思考:讨论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国际心理健康实践和研究行业的趋势及政策,执业过程中的伦理议题。每期发表2-4篇文章,每篇字数2000字以内。 案例分析:展示具有独特临床意义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呈现对某个临床现象的思考和处理。每期1-2篇文章,每篇字数3000字以内。 案例咨商:展示实践者对某种临床现象,人群或主诉的处理方式,以期促进同行间的业务交流。每期1-2篇文章,每篇字数3000字以内。 稿件要求 所有稿件内容需要反映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感受和思考,文章视角无需面面俱到。作者需使用第一人称写作,避免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编辑部鼓励作者在文中使用临床案例写作。为了遵守执业伦理,在使用临床案例写作前,作者需要与案例所涉及的来访者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编辑部强烈鼓励作者采用混合案例(composite cases)的形式呈现临床案例,从而避免陷入执业伦理困境。作者可以联系编辑部获取混合案例的写作指导。 所有稿件均需原创,并且未曾公开发表过。 无论稿件是否录用,本杂志不提供稿酬。 截止日期 除主题文章板块有截止日期外,其余板块长期接收投稿。 […]
《华人心理师》杂志|简介
简介 《华人心理师》杂志(英文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以下称“杂志”。 本杂志由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ACHPPI)主办,定位为全球华人一线心理健康行业实践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读物。杂志创办于2022年,专注于讨论一线实践领域内的议题,如心理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各类心理困扰和心理疗法的讨论,行业历史和现状思考,华人文化与心理咨询与测评,各国执业伦理讨论,各国华人心理师面临的执业环境,案例研究,案例咨商(consultation),行业政策讨论,心理健康行业的商业机会等。 本杂志不是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也不是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而是供实践者阅读的杂志(magazine)。我们希望看到和展现海内外一线实践者对各类从业议题的亲身感悟和思考,发起对话和讨论,以此促进实践者和行业的不断发展。 出版形式 中文网络版,免费。 杂志板块 主题文章: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论述。 执业伦理&行业思考:讨论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国际心理健康实践和研究行业的趋势及政策,执业过程中的伦理议题。 案例分析:展示具有独特临床意义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呈现对某个临床现象的思考和处理。 案例咨商:展示实践者对某种临床现象,人群或主诉的处理方式,以期促进同行间的业务交流。 研究速递:将一些理论或实证研究以实践者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文末需附上从实践者角度出发的点评,以此来促进研究和实践的整合。 书籍推荐:向同行们推荐和点评一些优秀的专业出版物,出版物语言以中英文为主,但也可包含其他语言。 人物访谈:深入展示前辈及同行的职业成长心路历程或者TA们对某些议题的看法。 联系方式 编辑部邮箱:chinesemhp@gmail.com 微信公众号:华人心理师 微信二维码: